(六)教会发表时间:2019-11-15 09:00 55问:教会是什么意思?什么是教会的根基? 56问:教会的特征是什么? 答:教会的第一个特征是"圣"。"圣"的意思是说,教会是属 神的,是圣洁的。另一个特征是"公"。"公"的意思是说,普天之下凡属基督耶稣的人,都属于一个教会,而不应分门别类,互相歧视(参林前11:17-19)。但是,各个国家、各个地区和各个历史时期的教会,又各有其特殊的恩典与托付,有其各自的特点和特色(参林前12:13-14)。
答:全世界的教会同属于一个基督的身体,各国教会彼此互为肢体;但又应该是独立自主的,没有主从高下之分,只有基督才是众教会的共同元首(参弗4:15-16;西2:18-19)。
答:我国解放前,有些爱主的外国信徒出于爱心,把福音传来我国,这是好事;但当时的传教事业曾被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势力所利用,并使中国教会成为从属于外国教会的团体,甚至依靠外国侵略者强迫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来求得保护。这都是不符合圣经教训的,并使得基督福音蒙受了"洋教"的不光彩名声,又使得福音很不容易在我国广大人民中得到更好的彰显和传扬。因为一切圣工的原则是:不是依靠势力,不是依靠才能,乃是依靠主的灵,方能成事(参亚4:6)。
答:解放前,很早就曾有一些同工同道根据圣经启示,主张中国教会应当独立自主;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,他们的理想和努力没有能真正实现。解放后,我国教会的一些负责同工和信徒倡议,在更新的意义上实行自治、自养、自传(简称"三自")。这一倡议得到广大信徒的响应,也得到全国人民的同情和支持。三十余年来的事实表明,我国教会由于坚持了三自原则,我国教会由于坚持了三自原则,面貌大为改观;信徒和不信宗教的同胞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好。实行三自,对教会彰显福音真道,对祖国独立自主,对社会安定团结,都显然大有益处,很好地体现了圣经上荣 神益人的教训(参林前9:20-21;太5:16)。
答:历史中有形的教会并不是毫无缺点的,也犯过错误。从使徒时代起,地上的教会里就有罪恶的存在;有时在某些地方,教会还曾被不义和人和罪人操纵过。所以基督"要用水藉着道把教会洗净,成为圣洁,可以献给自己,作个荣耀的教会,毫无玷污、皱纹等类的病,乃是圣洁没有瑕疵的"(弗5:26-27)。地上的教会也应该不断洁净自己,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。教会历史中许多"心意更新而变化"的改革运动就是这样发生的。直到新天新地的时候,教会才最后完全"预备好了,妆饰整齐",如同新妇等候丈夫,就是那曾为教会舍身的主耶稣基督(参罗12:2;启21:2)。 61问:上帝的儿女为什么要合而为一? 62问:如何保守圣灵所赐合而为一的心? ⑴凡事谦虚、温柔、忍耐,各人看别人比自己强(参腓2:2),接纳主所接纳的弟兄,从别人所蒙的恩典中丰富自己(参罗15:7); ⑵“用爱心互相宽容”,不计较过去的隔阂、嫌隙与冤仇; 63问:教会在地上的使命是什么? ⑴牧养信徒,使众人“在真道上同归于一,认识 神的儿子,得以长大成人,满有基督长成的身量”(弗4:12—13); ⑵见证基督,传扬福音,领人归主(参可16:15); ⑶作“金灯台”,让 神真理的光藉教会照亮世界,彰显公理,伸张正义,谴责邪恶,驱除幽暗(参太5:14—16;启1:12—13); ⑷像主耶稣那样,服侍人,服务社会(参可10:45;彼前4:10—11)。 64问:信徒作礼拜或参加聚会有什么意义? 65问:教会有那几中圣礼(或圣事)? 66问:洗礼(或浸礼)的意义是什么? 67问:洗礼(或浸礼)的方式怎样? 68问:什么样的人才可以受洗或受浸? 69问:圣餐中的饼和葡萄酒(或汁)表明什么? 70问:领圣餐或参加掰饼的意义何在? ⑴纪念主为我们受死; ⑵与主的生命相交,从主领受生命的供应; ⑶等候主的再来; ⑷表明圣徒之间的相通,犹如肢体同属一个身体; ⑸按主所行的去行(参林前10:16—17,11:23—26;约6:53—56;徒2:42—46); ⑹有的弟兄姊妹,按自己的传统在领圣餐前行“谦卑礼”(或称“洗脚礼”),在于纪念主耶稣留下的榜样,彼此服侍,互相饶恕(参约13:3—16)。 71问:什么样的人才能领受圣餐或擘饼? 答:必须是受过洗或受过浸的信徒。 72问:应当用什么态度来领受圣餐或参加掰饼? ⑴用信心领受; ⑵省察自己,如果有罪,应当在主面前悔改,然后吃这饼,喝这杯; ⑶要分辨是主的身体,不是一般的吃喝,免得吃喝自己的罪; ⑷要按理领受,也就是郑重其事,存敬虔的心领受,免得干犯主的身、主的血(参林前11:27—34)。 73问:教会有哪些主要节日? 74问:对信仰和礼仪上的不同传统,应该如何对待? |